每次到慕尼黑,都惦记着去喝杯啤酒。要喝啤酒,先要有个好啤酒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好酒杯能为美酒增色。《笑傲江湖》里的祖千秋就曾总结说,若无佳器,杯酒不得饮。他还逐项分析:饮葡萄酒要用夜光杯,饮高粱酒要用青铜酒爵,饮米酒要用大斗,饮百草美酒要用古藤杯,饮绍兴状元红要用北宋瓷杯,饮梨花酒要用翡翠杯,饮玉露酒要用琉璃杯……
在德国老啤酒馆,行家都自带啤酒杯。这大概和北京老饕自带鸡蛋去吃路边煎饼,西安的老饕自带硬馍、自己掰碎了吃羊肉泡馍一样,这种“半自助”既符合个人的口味习惯,也增添了参与之乐,仿佛这美食的制成有食客一份功劳,美酒的酿成有饮者一番辛苦。
这么看,若要饮德国啤酒,当然要用德国啤酒杯。传统的德国啤酒杯一般容量是一升或半升,除了肚大腰圆、孔武粗壮外,它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盖子。啤酒杯要有盖子曾被写进德国法律里几百年,这是欧洲中世纪黑死病肆虐时为防止苍蝇掉落杯中传染疾病特意设计的。到现在,黑死病没了,但德国人几百年的传统保留下来。啤酒杯没有盖,反而被视为不完整。
想象一下:在慕尼黑墙皮卷起的老酒馆里,手风琴演奏欢快的音乐,木桌上铺着印花蓝布,摆放着卷在盘子里的巴伐利亚白香肠、焦香酥脆的烤猪肘和当地人爱吃的“8字形”碱水面包,你握着那心爱的、厚重的、带锡盖的啤酒杯,用大拇指摁下盖子边缘隆起的一块,盖子翻开,从触觉开始,你的各种感官被次第激活——
玻璃杯中,酒色如熟麦、如琥珀,泡沫似薄雪、似霜花,悦目;纯香扑面,或清新,或浓郁,悦鼻;酒杯碰撞,全不必担心厚杯子撞碎,叮当作响,悦耳;入口冰凉,甜中微苦,悦口;杯中酒洒,欢笑四起,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装的女招待穿梭往来,一手就能抓两大两小四杯啤酒,要是给她个一欧元小费,还能激动地说两句蹩脚的英语,悦心。
和中国人“举杯邀明月”或是“羽觞随波”的风雅相比,德国人喝酒更豪爽、更尽兴。慕尼黑的啤酒馆里没有包间,酒馆大穹顶下就是个能坐几百人的大食堂,管你是王侯公卿还是落魄作家,只要有一只啤酒杯,都可将心事与乐事说与杯中知,都是樽前酒醉人。
我最喜欢的啤酒馆是慕尼黑的“HB宫廷啤酒馆”。它建于500年前,曾长期是皇家宫廷酿酒厂的一部分。每年的慕尼黑啤酒节期间,这里都是爱酒人的麦加圣地。它和德国每个知名啤酒馆一样,都被真真假假的传说笼罩。将这些传说梳理核验,你会发现列宁和莫扎特确实曾经到访这里,但希特勒的德国纳粹党1923年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的说法却完全是子虚乌有。
HB宫廷啤酒馆的入口处,就专门辟出一间屋子,供常客们存取自己的啤酒杯。一层层铁架子上,每个小格子里都锁着一个躺倒的啤酒杯,杯底冲外,杯口大多带盖,格子外还有小牌编号。我看不清每只杯子的全貌,但从杯底不同的底款、编号和格子外风格各异、年代不同的一把把铜锁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啤酒杯个个都不相同。
常客们进门,在游客们好奇的目光中,从口袋里掏出铜钥匙打开自己的小格,抽出杯子,交给侍者取来美酒,再用熟客才有的永远不受酒价涨跌影响的圆形代用币付酒款。这是一种特权,是一种对忠实顾客的奖励。
我问酒馆老板,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啤酒杯存在架子上?老板说,首先要证明你自己至少每周来酒馆一次,然后再排队,等架子上出现空位。
那要等多久?
老板回答说,目前在排队等待的有700多人,今天开始排,可能要六七年吧!
每次站在这一层层铁架子前,我都会想,一定要去买一只自己的啤酒杯,然后带着它来这里喝酒,再也不用店里提供的普通无趣的玻璃酒杯。
于是,我趁着微醺,在慕尼黑的一家小店里寻找属于我的那只啤酒杯。店里大大小小的酒杯琳琅满目,有为奥运会制作的,有为政治活动制作的,还有为一个家族、一个企业或是一个城市专门定做的,但最多的还是每年慕尼黑啤酒节的纪念啤酒杯。我注意到,有的啤酒杯上有一张小贴纸,那是为了盖住下面印的纳粹标志。曾因纳粹蒙难的慕尼黑人如今很少公开谈政治,这里所属的巴伐利亚州是难民进入德国的门户,但人人都避谈难民——除非老友相见,几杯啤酒下肚。
老板听说我要挑一只带盖的传统德国啤酒杯,特意从玻璃柜里取出几只老杯子。他还没把杯子在桌上放稳,我一眼就看中其中一只。那杯子高25厘米左右,直筒型,棕黄色釉,杯身没有任何图案印记。让人惊艳的是它的盖子。
那盖子十分厚重,杯子的一半重量看起来都在这盖子上。盖子材质像锡,但又隐约露出黄铜色。盖子正面的浮雕图案是花卉团纹包裹一只竖琴,外围是一圈古德语。
仙乐美酒均可品味,可以是“杯中岁月如歌转,弦上风情似酒浓”,可以是“晚风拂柳笛声残,一壶浊酒尽余欢”,也可以是“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我在德国就见过一个19世纪的啤酒杯,底部是个音乐盒。喝酒前拧上发条,就可以以乐佐酒。
音乐学校将啤酒杯当作奖杯赠与好学生,让他们去享受另一种乐趣。我想1891年的慕尼黑肯定还没有不向未成年人售酒的规定。要知道,德国的啤酒正是诞生于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地区的修道院,最好的酿酒师和品酒师正是苦行的僧侣,他们将自己酿造的啤酒亲切地称为“液体面包”,靠它挨过斋戒日。国人熟知的“范佳乐”(Franziskaner)啤酒商标不就是个端杯饮酒的僧侣吗?那时连宗教都不将饮酒之乐视为罪行,更别提那个音乐学校了。
我向古玩店老板求证。
老板说,在慕尼黑,喝啤酒从来都不是罪。(桂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