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內,許久未見的魏昌武(右)、劉艷陽師徒二人見面時擁抱。
今年86歲的魏昌武和54歲的劉艷陽同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師徒二人半個多世紀來,一直致力于反應堆儀表與控制系統的設計研發。
魏昌武說,反應堆儀表與控制系統的設計研發工作,就是要準確地測量反應堆的各種狀態,根據測量數據來人工或自動控制反應堆,以保障反應堆的安全運行,這是核動力領域最基礎的科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20世紀七十年代,魏昌武參與了我國核反應堆綜合治理工作,“由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其他條件不夠成熟,啟動反應堆后儀表沒有指示,到底啟動沒有都不知道,萬一遇到操作不當,很危險?!?/p>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魏昌武帶著5名三十多歲的同齡人,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沒有任何圖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開始了研究。
魏昌武回憶,當時的工作環境可以用“小作坊”來形容,研究人員有了研究成果,一旁的幾名工人便根據圖紙在現場焊接,將實物做出來。經過艱苦努力,魏昌武成功完成任務,業界同仁尊稱他為“魏測量”。
1992年,劉艷陽從清華大學畢業進入核動力院核測量專業組工作。在魏昌武的帶領下,劉艷陽從熟悉大亞灣核電站開始,踏入了核電儀控領域的大門,后來相繼參加了秦山二期及擴建工程、嶺澳二期、福清、方家山、海南等核電站的設計工作。
2001年,64歲的魏昌武退休時,囑托劉艷陽,未來要朝著自主化、小型化、高可靠、智能化的方向努力。
如今,劉艷陽已成長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龍鱗系統研發團隊的負責人,他率領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268人團隊,以“雙自主化”(100%自主化硬件,100%自主化操作系統和軟件)為堅定不移的目標,歷時3年,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一套由近百個機柜、600多個控制器、3千多個功能部件、數百萬個元器件以及數千萬行代碼組成的龍鱗系統在2018年正式發布。
目前,這套“雙自主化”的核電站反應堆測量、保護系統在完成設備的鑒定和取證后,實現了在漳州、海南等多個核電項目上的成功應用。
“魏老他們這一代老專家,完成了在反應堆內部裝上‘眼睛’的任務,為我們后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新系統對反應堆的測量精度進一步提升,根據測量數據,系統自動控制反應堆的響應時間達到了200毫秒左右,對保障核電站安全意義重大。”劉艷陽說。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