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劉惠春:精印“國家名片”的人
新華社記者吳雨
鈔票有“國家名片”之稱。為國家印制“名片”,是何種體驗?
作為我國印鈔造幣行業首位行業級技師,51歲的劉惠春在外人看來分外神秘的印鈔車間耕耘了30多年。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伙成長為行業佼佼者,他見證了人民幣印制日益精良的過程,感受著濃縮在方寸之間的國家自信。
北京印鈔有限公司敞亮的車間里,印鈔機隆隆作響,不停地吞吐著紙張,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油墨味……乍一看,劉惠春的工作之地和普通印刷車間沒什么區別,但隨著國徽、面額、圖案在紙張上漸次顯現,讓人無法忽視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張鈔票的印制,需要經過膠印、凹印、絲網印等多個環節,且每一環都離不開人機配合作業。“想開好印鈔機,要做有心人,肯下笨功夫?!边@是劉惠春多年工作經驗的總結。
回憶起初次見到印鈔機的情景,劉惠春感慨良多:“沒想到印鈔機個頭那么大、結構那么復雜,當時看著熟練操作機器的老師傅,我就立下志向,決心總有一天也要把這些大家伙收拾得服服帖帖?!?/p>
從此,如何提升印制效率、降低作廢率,成為劉惠春常常思考的問題。他有個習慣,不琢磨清楚問題不回家,有時周末機器歇了他也不歇。
漸漸地,劉惠春能夠很快找到問題設備的癥結,調試出適合新機器的參數……他經手的機器變得十分“聽話”,效率明顯提高,耗材大幅減少。劉惠春開始頻繁地被從“馴好”的機器上“請”下來,去“調教”有問題的機器,成了名副其實的“馴機”高手。
圖為劉惠春在印刷過程中進行抽張檢查。受訪者提供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2年,北鈔把學習光彩光變印刷技術的任務交給了他。劉惠春非常珍視這次學習機會,學習期間幾乎沒離開過培訓中心。持續高強度的學習讓他在短時間掌握了這門新技術,并順利在全行業推廣。
很快,光彩光變防偽技術先后在多種紀念鈔上成功應用,并呈現于新版第五套人民幣上。只要變換觀察角度,就可以看到人民幣的面額數字上有一條亮光帶上下滾動,這種更易于公眾識別的技術,讓“中國名片”的防偽性更上一層樓。
“印刷技術手段和操作工藝都在飛速發展,現代工人不能只停留在機器操作層面,必須不斷學習、自我提升。”劉惠春說。
隨著印鈔技術不斷發展,印鈔機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工人們手中的放大鏡逐漸替換成了電腦監視屏。面對構造日益復雜的印鈔機,“馴機”高手也需要不斷充實知識儲備,劉惠春不斷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印刷工程和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拜公司質量技術專家為師,積極參加各類業務培訓……
最近,有人兌換到精美的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其中一張豎版塑料鈔較為特別,這是我國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塑料鈔。
其實,早在20多年前,我國就發行過首張人民幣塑料鈔——迎接新世紀紀念鈔,正是劉惠春所在的機臺承擔生產任務。“當時,我們遇到了很多新問題,比如油墨粘臟、塑料變形等,但都被我們接連攻克,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塑料基材問世奠定了基礎。”劉惠春說。
圖為劉惠春在檢修印鈔機。受訪者提供
劉惠春認為,“中國名片”日臻精美的背后是綜合國力的騰飛,濃縮著國家自信。他很慶幸自己趕上印鈔產業高速發展時期,能在平凡崗位上充分發揮自身才能。
澳門幣、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鈔、澳門生肖紀念鈔、中國航天紀念鈔……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劉惠春頻繁地參與到鈔票的研究與設計中。在以劉惠春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帶領著團隊優化設備操作、解決生產難題,為印鈔行業節約成本上千萬元。
光榮屬于勞動者。全國技術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這些榮譽是他一路走來的最好見證。
“我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技工崗位的年輕人,技術工人不再只是‘苦、臟、累’的代名詞,而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劉惠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