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2月15日電? 題:行走洛扎秘境:看!喜馬拉雅深處的巨變
新華社記者張京品、王澤昊、陳尚才
洛扎在哪里?
在地圖上,它位于祖國最西南的末端,與不丹王國接壤,被認為是鑲嵌在群山溝壑里的一片秘境,隸屬西藏山南市。
洛扎,藏語意為“南方大懸崖”。正如其意,曾經通往這里的道路“猿猱欲度愁攀援”,驅車穿行掛在懸崖之上的絕壁道路不免心生驚悚。
如今,平坦的柏油路覆蓋全域,色彩斑斕的邊境小康村如同一幅幅美麗的畫。一個生機勃勃的邊陲小城崛起在喜馬拉雅深山中,奮力邁步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通往西藏洛扎縣拉郊鄉杰羅布村的道路(1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韓曦樂 攝
從“懸崖之上”到大路朝天
過去,洛扎是一個極難抵達的地方。距拉薩不到300公里,驅車卻需要十幾個小時。不少路段汽車貼著崖邊走,甚至和摩托車也無法錯車?!岸焓潜?,夏天是泥巴”,蜿蜒在深山峽谷間的崎嶇山路,是許多駕駛員的夢魘。
“以前路不好,從縣上到市里,頭都轉暈了,還沒到達?!甭逶h嘎波社區扎麥村村民達瓦次仁告訴記者。“那時走山路都是提心吊膽的,何況冬天下了雪后再翻山,跟走鬼門關沒什么區別?!?/p>
西藏洛扎縣境內懸崖峭壁間的通村公路(1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韓曦樂 攝
洛扎縣還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嫁人不嫁拉郊人”。這話深藏人們的無奈和心酸。
拉郊,藏語意為“山的背面”,距離洛扎縣城百余公里。崇山峻嶺,千溝萬壑,多雨天讓拉郊鄉成為“藏起來的地方”,嚴重制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
“拉郊一年有日照的時間僅70天左右,土地長不出一粒青稞,以前不通路,只能翻山走路七八個小時去附近鄉鎮買生活用品。”拉郊鄉拉郊村村委會主任扎西桑珠說,趕著牦牛翻山馱糧食,遇上大的雨雪天氣道路難行,就只好把物資放在一個地方等天晴了再來取。
“洛扎要發展,首先就是要修路”,這是洛扎縣干部群眾普遍而堅定的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加強邊境地區建設,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幫助邊境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后顧之憂,洛扎縣交通建設迎來了大發展——
盤山路中最驚險的大拐彎一個個被馴服,一段段峭壁公路被隧道取代,曾經連四級公路標準都達不到的縣城主干道寬度由4米拓展為7.5米。新華社記者2017年進拉郊時的絕壁土路,已經拓寬成了水泥路……
相比“十二五”時期全縣鄉鎮道路通暢率只有42.85%、建制村通暢率只有22.22%,目前洛扎縣已實現“村村通柏油路”,建制村通暢率達100%。
天塹終變通途。如今,從洛扎縣城到拉薩,驅車只需5個多小時。大路朝天,洛扎人民進出大山更加便捷安全。
西藏洛扎縣嘎波社區扎麥村村民達瓦次仁在給陽光房里的盆栽澆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扎麥村村民次仁曲珍說:“以前路太險了,丈夫出去個十天半月,我都睡不踏實。后來索性就不出去了?,F在路好了,他開始在山南、拉薩等地攬活,收入也上來了?!?/p>
“2006年村里有了第一輛汽車,但因為路不通,只能停到山下。現在路通到了家門口,村里小汽車有30多輛、貨車15輛,生活大變樣!”扎西桑珠介紹,“如今,我們拉郊村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有了很多外地嫁來的媳婦哩!”
西藏洛扎縣次麥藏雞養殖合作社工作人員在給藏雞喂食(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秘境之地的新生
道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密,洛扎縣的面貌也越來越現代。
“交通運輸條件好了,各類材料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重型裝載機也能開進來,這又加快了洛扎的建設速度?!甭逶h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扎西羅布說。
驅車沿219國道駛進縣城時,公路旁一排排整齊坐落的嶄新藏式樓房引人注目。樓房窗明幾凈,外墻紅白磚瓦相襯,陽光灑在房屋窗戶上射出閃閃金光。
走進達瓦次仁家中,目及之處都是新的。新的桌柜、新的電視、新的冰箱……連達瓦次仁的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
“以前沒有的,現在有了;以前有的,現在更好了。160平方米的新房子,大頭是政府補貼,我們掏了不到10萬元?!边_瓦次仁意味深長地說,搬了新家,“心里的包袱”也就扔下了。
新扎麥村由洛扎雄曲河北岸搬遷而來,河對面破敗的舊房子不久后就會被拆除,但村民腦海中沉痛的記憶卻難以忘懷。
扎麥,藏語意為“懸崖的下面”。坐落在巍巍山巒之下的舊扎麥村,高懸頭頂的大大小小的石頭不知何時會落下,村民深受其擾,危情數不勝數。
“感謝黨的好政策?!边_瓦次仁說,“這么多年,就搬到新家的這4個月睡得踏實,今年過年心境也大變。”
一河之隔,兩種心境,正是洛扎縣發展巨變的生動寫照。如今,洛扎縣已全面完成邊境小康村建設,農牧民群眾住房生活條件實現新的飛躍。
西藏洛扎縣次麥藏雞養殖合作社工作人員在展示特色產品藏雞蛋(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記者在拉郊村看到,嶄新的邊境小康村新房依山而建,村里的年輕人都能熟練使用微信和抖音。走進嘎瑪曲達家的“洛榮家庭旅館”,窗明幾凈的客房內,陽光透過玻璃灑滿房間。家里還開設了臺球室、KTV包房、茶室等。
“你看這沖水馬桶、空調,都是新裝的,別看我們這里偏遠,城里有的我們這兒也有。村里已經開了9家家庭旅館。”勤快能干的女主人普布宗吉,2012年從鄰近的地方嫁到了拉郊村,對于未來的生活滿懷憧憬?!艾F在,我們家一年的收入超過20萬元了?!?/p>
“以前生活比較窮,就期盼著過年能添置一件新衣服,米飯往往是過年時候才能吃上?!睆睦即蹇既肷虾煼洞髮W的白瑪次珍,對洛扎之變印象深刻,“現在網絡連入了村里,邊境小村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行走洛扎,記者看到創立藏藥材公司的大學畢業生古桑多吉堅毅的目光;看到在中糧集團援藏項目幫助下,當地設立的西藏唯一一家養蟲喂雞模式藏雞養殖企業探索循環農業的創新實踐;看到邊境旅游帶動下家庭旅館“處處開花”的勃勃生機……
“得益于國家的強邊工作,洛扎這片秘境之地,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我們將加快發展,努力為邊境地區鄉村振興探索一條新路?!甭逶h委書記趙天武說。
西藏洛扎縣拉郊鄉拉郊村一景(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堅守是崛起的底色
海拔4300多米的拉郊鄉杰羅布村,格外寒冷,夜晚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皚皚白雪把連綿山脈裹得嚴嚴實實,積雪厚處有半人高。
這個位于大山深處的偏僻村落,曾經鮮有人至,牦牛和馬艱難踏出了一條通行的羊腸小道。
2011年,通往杰羅布的車道勉強修通,但從縣城到這里,短短150公里的路程開車至少需要9小時,依山而建的路,一側峭壁陡立,另一側萬丈深淵。
但就是在這極高極寒極苦之地,卻有一群人放牧護林,十多年如一日守護祖國的一草一木。
今年39歲的杰羅布村村委會主任達娃央宗,個頭不高,健碩干練,是個“女漢子”。2008年她便跟隨二哥來到這里放牧守邊。
十多年來,艱苦惡劣的環境讓達娃央宗吃了不少苦頭,丈夫實在堅持不住,2014年與她離婚,遠走他鄉。
夏天的杰羅布陰雨連綿,她帶領巡邏隊員穿梭在原始森林中,一走就是十多天。冬天,他們頂風冒雪巡邊,深一腳淺一腳地在雪山上前行,雪崩等危險隨時可能發生。
“從父輩開始我們就一直守在這里,有人勸我趁年輕出去打工掙錢,但我覺得衛國戍邊更有意義?!?003年,達娃央宗的大哥在回拉郊鄉途中遭遇雪崩不幸去世,遺體直到來年冰雪融化才找到。
大哥的遇難成為她心頭永遠的痛。為了接續大哥的遺志,達娃央宗立誓要堅守在這里。她說:“家在這兒,我們愿意一輩子待在這里?!?/p>
2016年,經西藏自治區民政廳批準,正式成立拉郊鄉杰羅布村。如今,杰羅布村從20世紀90年代的2戶4人,發展到了27戶86人,他們用腳步丈量著邊境線。
西藏洛扎縣供電公司技術員在檢修供電線路(1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曾經這里不通水、電,村民住的是帳篷。如今,杰羅布邊境小康示范村建成,群眾搬入新居,拉郊鄉通往杰羅布村的柏油路竣工通車。
記者偶遇踏著大雪前往杰羅布村維修電網的技術員嘎瑪扎西。他說:“守邊不易,需要每一個人貢獻力量?!?/p>
發展快車給邊民帶來的實惠,看得見、摸得著。2021年,拉郊鄉人均純收入達2.4萬余元,吸引了更多人來到邊陲。
50歲的郭振立是青海西寧人,2008年在緊鄰拉郊鄉的生格鄉與藏族姑娘邊巴卓瑪喜結連理,并把家安在了生格鄉。2021年,郭振立家主動報名搬遷到拉郊鄉杰羅布村。“現在國家的邊境政策好,我們已做好了長期放牧守邊的準備?!彼f。
新春期間,拉郊邊境派出所的易建、龔正茂兩人在杰羅布村某執勤點值守?!按笱┓馍角?,我們進入執勤點,要到3月份解封后才能出來?!币捉ㄕf。
西藏洛扎縣境內的國道與道路旁的民居(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2018年起,西藏開始實施以“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將邊民脫貧致富和守邊固邊相結合,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短板,加快邊境地區發展。
洛扎,在新時代迎來發展的春天,而堅守是其永不褪去的底色。因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