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面積約177平方公里,位于波托馬克河與其支流阿納卡斯蒂亞河交匯處。其城區以廣場、紀念堂和政府機構為中心,被道路劃分成一個個巨大的長方形或菱形社區。
跨過上述兩條河流,是分布在郊區的小城鎮和大型居住區。幾乎在美國任何一座城市,白人社區和以黑人為主的有色人種社區外觀差異明顯,足以被衛星識別。
通過商業衛星影像、公開的人口普查統計、POI(地圖信息點)等一系列數據,美國城市頑疾顯現:無論如何擴張和變化,種族歧視帶來的分裂始終存在,絕大多數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只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社區”。
“像樣的住房”——大HOUSE、平整的草坪、整潔的社區——一直是美國的驕傲,并成為這個國家向全世界宣揚自己美好生活的標志性圖景。但這個光鮮的敘事中并不包括美國本土的有色人種。
仿照一位黑人作家的名句:“美國夢”是事實的敵人。
對峙,從首都出發
從白宮向東12公里,大約駕車17分鐘,就會抵達阿納卡斯蒂亞河岸邊——特區監獄、肯尼迪體育場以及更北邊的國家植物園。利用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可計算不同區域中不同膚色人種的比例。
在下面的數據圖中,白人占比越高的社區藍色越淺,有色人種占比越高的社區藍色越深??梢钥吹匠鞘幸院訛榻绯霈F了鮮明的對立:一邊淺藍甚至發白,一邊則是廣闊的深藍。
作為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分裂是這個國家的縮影。
在紐約,在底特律,在費城……通過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能夠看到,每一座美國城市幾乎都有一顆“深色心臟”,或者存在華盛頓特區這樣截然分明的對立。
在學術界,這種現象被稱為“種族居住隔離”。其嚴重與否已成為衡量美國城市種族歧視的一根標尺。美國人口普查局發布的“種族居住隔離指數”顯示,這種情況在中東部城市更為嚴重。
歷史上,因世界大戰、工業化進程等引發勞動力需求,美國黑人曾出現過兩次大遷移。1910年美國90%的黑人住在南方,到1970年這個比例下降到20%。美國城市的“種族居住隔離”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
但是自黑人進入城市起,政府和白人居民就盡力將黑人限制在狹小的居住區內,主要手段之一是種族限制性契約——禁止將房產出售、出租和轉讓給黑人。
1948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禁止種族限制性契約。但是,來自金融機構的歧視繼續分裂不同膚色的人群:貸款和保險都對以黑人為代表的有色人種抱有歧視態度。甚至當一個社區的居民從以白人為主轉為黑人占多數后,銀行和保險機構的網點就會大量撤出。
從未融合的膚色
1930年的華盛頓特區,以白宮為原點,各個方向幾乎都分布著有色人種聚居區。90年過去,雖然有色人種數量快速增加,但城市更加明顯地向東西兩個方向分裂。
盡管“中間色”社區在增加,但黑人居住區仍然集中而明顯。數據地圖顯示,這是一座界限分明的城市。
在更多城市,以黑人為代表的有色人種社區以另一種形態發展:逐漸占據城市中心的老城區。
在紐約州的布法羅,因白人日益向郊區搬遷,有色人種逐漸占據原本的白人社區。雖有“過渡地帶”,但有色人種仍然相對集中。
同樣明顯的情況出現在底特律:90年來城市不斷擴展,而有色人種社區背靠底特律河不斷向西北方向延伸。白人搬去郊區,黑人則集中在市中心,這成為廣泛存在的趨勢。
郊區化是“美國夢”的象征之一,但是,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郊區化運動之外。
1947年,建筑商、“郊區先驅”萊維特父子在紐約郊區購買了4000畝土地,一年就建成了2000套住宅。
萊維特前往聯邦住宅管理局提交申請時,明確表示不會向非裔美國人出售。即便態度如此鮮明,聯邦住宅管理局仍要求其在每份房屋合同中加入種族限制性契約內容。
到1950年,聯邦住房管理局和退伍軍人管理局為全國一半的抵押貸款提供保險,但只針對全白人社區,這其中主要就是郊區白人居住區。
到1970年,美國城市郊區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市區人口,大城市從單一中心格局轉變為分散性多中心,包括形成城市帶。 而許多城市,特別是東北部工業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中心開始衰退。
在這些地方,有色人種越來越多,其社區面積越來越大,并始終聚集在一起。
白人學校總要有網球場
空間上的隔離導致不同種族社區獲得的公共服務、資源、政策支持也是不公平的,包括教育資源與醫療資源不均。
在華盛頓特區,以阿納卡斯蒂亞河為界,醫療資源分布存在明顯差異。
在這張根據Open Street Map開源數據制作的數據地圖中,黃色圓點越大,代表區域內人均可獲得的醫療資源越多。實際上,僅看分布密度,有色人種社區就與白人社區存在明顯差異。
在底特律、布法羅、新奧爾良,數據地圖驗證了這種情況的普遍存在。
當自然災害來臨,種族居住隔離之下的醫療不均問題加劇了災難。2021年9月1日,颶風艾達從路易斯安那州一路北上,橫穿美國東北部,襲擊了華盛頓特區、紐約、新奧爾良等多個大中型城市,打破多項降雨記錄。
位于紐約皇后區的南牙買加社區,是著名的有色人種社區,有全市數量最多的遇難者,但這里只有一家公立醫院。而與南牙買加社區面積相當的上東區則分布著7家醫院。
衛星遙感也能捕捉到不同種族比例的學校的差異:白人占比70.3%的小學與非裔占比63.1%的小學,前者有大片綠地、4個網球場及棒球場等寬敞的戶外空間;后者不僅面積相去甚遠,而且往往只有一塊足球場。
在紐約,以“天才”為名、白人學生過半的學校,擁有12座網球場、一座棒球場、若干籃球場和一座大型運動場;而在非裔學生占比91.1%的另一所學校,衛星只發現了3個籃球場。
網球,作為一項全球公認的“貴族運動”,似乎只存在于以白人為主的學校。
“一棟分裂兩半的房子是無法維系的?!?/p>
從萊維特父子在紐約郊區開挖第一處地基至今,美國人登上了月球,贏得了冷戰,在全世界部署武力,并且在平等、民主和正義的借口下推翻那些不服從他們意志的政權。
的確,在美國城市中的某些區域或社區,可能存在“機會平等”。但當我們面對數據地圖,只能說這是極其有限的民主與平等。
不公是如此明顯,從太空或者利用公開數據都可清晰觀察。
社會的分裂——經濟基礎、社會關系和價值體系的差異,會將美國拉向怎樣的未來?
?
總監制:劉思揚
監制:倪四義 徐姍娜
策劃:鐘昊熹 魏建華
制片:程 瑛 張正富 陳思武
主筆:山 旭
數據/視頻:金恩卿 張曉雪 馮 春
視覺:郭 超 王嘉棟 李東澤
?
出品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
制作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聯合制作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徐澤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