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去風險”難掩遏華本質——警惕“去風險”的話術陷阱系列評論之一
新華社記者高文成
在對華關系問題上,美高官近期多次表態,對華不尋求對抗、冷戰或“脫鉤”,而是聚焦所謂“去風險”,但是看看他們是如何推動“去風險”的就會發現,變的只是口徑,不變的是行徑——將對華經貿活動貼上“風險”標簽、推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打造破壞正常中外技術交流的“小院高墻”……這不是“脫鉤”又是什么?以“去風險”之名行對華“脫鉤”之實,繼續遏制孤立中國,才是美國話術陷阱背后的真實圖謀。
風險是所有經濟活動固有的,防范風險不是什么新鮮事。在遭遇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事件后,一些國家主張加強產業鏈建設、提升供應鏈韌性,提出“分化風險”等。合理的安全關切可以理解,但美國卻利用這種心態泛化安全風險,販賣安全焦慮,將“去風險”的概念擴大化工具化,并通過不斷地炒作、利用、異化這一概念,將其與中國關聯,意圖將中國與“風險”畫上等號,將“去風險”路徑簡化為“去中國化”,以此為對華遏制戰略換上新裝。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文說,“去風險”這一新話術“暗示與中國的貿易存在固有風險”,中國認為“去風險”與“脫鉤”之間沒有實質性區別是“有道理”的。
這是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杰 攝
話術變了,背后的目的卻一點沒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一邊說尋求“去風險”不是“脫鉤”,一邊卻大談美國要在關鍵技術領域設置所謂“小院高墻”戰略。在自身遭受巨大損失,嚴重干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招致大量批評之后,美國一系列操作的目的還是要將中國排除出關鍵供應鏈之外,限制中國向產業鏈價值鏈更高端攀升,遏制打壓中國發展壯大,以維持自己的霸權壟斷優勢。
韓國大邱大學經濟金融系教授金良姬說,如果在“脫鉤”前加上修飾語“選擇性”,與“去風險”之間的實質性差異就會消失?!赌先A早報》刊文說,不管美國使用何種話術,背后動機仍是敵視其他地區發展愿望、維持美國霸主地位。
美國為了“脫鉤”耍出了“四板斧”: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擴大美國對中國投資限制的范圍,加強對先進芯片技術等領域的貿易限制,阻礙中美科技合作交流。如今美國雖表態不愿“脫鉤”而要“去風險”,相關政策一項都沒有松動,反而變本加厲。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5月初宣布一項名為“中國競爭法案2.0”的跨黨派提案,試圖通過限制投資和技術流向中國贏得對華“競爭”。6月12日,美國商務部將主要涉及航空相關領域的31家中國實體列入原則上禁止出口的“實體清單”。美國不僅自身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還不惜損友自肥,脅迫誘拉一些盟友加入對華出口限制的小圈子。
此外,在所謂“印太地區”力推“印太經濟框架”和“芯片四方聯盟”;在大西洋地區強化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機制;在美洲地區發起“美洲經濟繁榮伙伴關系”……在這些“小圈子”中,美國塞進了諸多排他條款,頻頻炒作所謂中國“經濟脅迫”,綁架誘拉盟友組建“供應鏈聯盟”,打造把中國排除在外的“平行體系”,美國與中國的“脫鉤”或“選擇性脫鉤”步伐實際上正在加快。
不管措辭怎么變,美國以冷戰思維看待美中關系的做法沒有變,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取向沒有變,圍堵打壓遏制中國的目標更沒有變。美國為了維護自身霸權,違背各國意愿推進“陣營化”,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給世界繁榮穩定構成真正的風險。
4月26日,觀眾在第二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上拍攝“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新華社記者黃博涵 攝
實際上,美國“去風險”的戰略忽悠已經引起廣泛警覺。在美國工作的英國籍學者尼亞爾·弗格森撰文說,歐洲人對美版“去風險”提出質疑,原因有三:一是他們將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視為拜登版“美國優先”;二是他們意識到沙利文的“高墻”也會使歐洲無法參與人工智能競賽;三是他們擔心美國技術上遏制中國的政策將產生意料之外的后果。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警告說:“美國的技術基礎與中國密不可分地連入一個覆蓋全球的技術網絡,如果隨意切斷并重組這一網絡,后果將是可怕和危險的?!?/p>
報告作者喬恩·貝特曼認為,如果切斷與中國的技術聯系,將傷及美國自身:一是蘋果等美國企業不可能在中國之外以類似成本復制供應鏈,“脫鉤”將對美國重要科技公司帶來極大傷害;二是美國在部分領域需要中國的科技產品和原材料,“脫鉤”將給美國應用相關技術、制造相關產品造成巨大困難;三是“脫鉤”將阻礙兩國科技人才交流,對美國科研、教育等領域帶來巨大挑戰。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9日總結訪華之行時說,聽到了中方認為“去風險”相當于“脫鉤”的關切,并表示解決相關問題非常重要。在與美國打交道的過程中,中國向來聽其言觀其行,希望美國是真聽懂了中方的意思,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并不尋求與中國“脫鉤”,從根本上糾正其對華錯誤認知,改變其錯誤對華政策。